老辈人常说"年头择日,年尾看果",一九八零年的历上那些被圈出的吉日,绝非随意标画。农历正月十八(新历3月4日),这一天"天德合"遇上"月德",历上朱批"宜婚嫁纳",是开春后个订婚金期。老人们格外看重这一天,认为正月里定下的婚事能得全年旺气,如同初春播种的种子,有整年光滋养成长。特别是属马和属的新人,这一日订婚可化解流年相冲,据说能保婚后家宅安宁。
一九八零年历上有个特别的日子——八月十五中秋节(新历9月日),当年恰逢"太星君诞",又是月圆之夜,历地给了"上上大吉"的评注。虽然传统中秋多团聚少婚嫁,但这年星象特殊,月老星与红鸾星同宫,形成"双星护婚"格局。选择此日订婚者,聘礼中必有一对玉兔饰品,宴席上要有月饼和柚子,取"月圆人圆"、"佑子"之意。更讲究的人家,还会在庭院设香拜月,由两位母同切开一个月饼,象征两家从此甜甜蜜蜜。
清明过后的四月初八(新历5月日),在历上是难得的"阳和合"日。此时春耕已毕,天气渐暖而不燥热,万物生机勃发。选择这一天订婚,暗合"生根发芽"的自然规律,老一辈相信这样的婚事会像春天的作物一样茁壮成长。特别是家中若有长辈身体欠安者,此日订婚还有"冲喜"的说,能借婚事喜气驱散病晦。订婚仪式上必备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莲子四样,取"早生贵子"谐音,摆盘时还得成双成对。
翻阅一九八零年历,会发现九月有几个日子被明显标注"不宜嫁娶",而九月十九(新历10月日)却是个例外。这一天"解神"当值,能化解诸多凶煞,特别适合生肖相冲或八字不合却又情投意合的新人。订婚仪式上要准备五丝线编织的同心结,由族中长老持剪虚剪三下,表示剪断前世孽缘。宴席必备一道糖醋鲤鱼,取"鱼跃龙门"之意,又暗含"酸甜适中"的生活哲理。
二月廿六(新历4月10日)则是另一个热门选择,这一天"玉堂"吉星高照,又逢"天喜"临门,特别适合商贾之家订婚。旧时做生意的人家最讲究这个日子,传言此日订婚的新人,男方事业会步步高升,女方则旺夫益子。有意思的是,这一天忌穿全黑或全白的衣服,系或粉紫最为吉祥,连订婚宴上的桌布颜都有讲究。
农历六月初六(新历7月日)是传统"天贶节",历标注"百事皆宜"。这一天阳光最为充沛,古人认为可晒书去霉气,演变到后来成为晒幸福的吉日。选择这天订婚的新人,往往会在午时三刻交换信物,取"日正当空,光明正大"之意。有趣的是,这天订婚的聘礼中必有一面新镜子,象征婚后生活明镜如水,不染尘埃。南方某些地方还保留着"六月六,晒红"的习俗,订婚当日要将新衣被褥晾晒于庭院,以示新生活的开始。
农历十一月初二(新历月8日),历上写着"金匮"吉星临门,这一天虽在寒冬,却是"藏而不露"的订婚吉日。古人认为此时订婚如同冬日贮藏粮食,看似寂静实则积蓄力量,特别适合晚婚者或再婚者。仪式多在午时举行,要燃十二支红烛,象征月月红火。北方地区此日订婚,新娘会收到一件狐裘或羊皮袄,寓意温暖过冬;南方则赠予锦缎被面,象征锦绣良缘。
腊月廿三(新历81年1月日)是小年,传统上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,当年历却显示此日"吉神高照"。原来灶君上天言好事前,会特别眷顾人间喜事。选择这天订婚有"先报喜后得福"的讲究,仪式上要准备蜜糖和酒糟圆子,先敬灶神再宴宾客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"订婚不除尘"的习俗
翻开一九八零年的老历,那些用朱砂标注的吉日依然鲜亮如新,仿佛能听见当年择日时长辈们低声商议的声音。在那个物质尚不丰裕却人情味浓的,订婚日子的选择可是一门大学问,不仅关系着小两口的未来运势,更是两个家族联姻的头等大事。让我们穿越时光,细说那些藏在历里的订婚吉日玄机。
相关问答